报名参会

报名参展

联系我们

学术交流

金刚石材料合成

       拟邀请吉林大学、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科院金属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日本住友商事株式会社、美国斯坦福大学、俄罗斯科学院地质与矿物学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或科研人员,围绕金刚石材料的合成与未来应用领域进行探讨,为国内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跟踪学术前沿、了解产业动态、开发新兴市场的机会。
序号
专题内容
演讲者
1
从原子的视角认知微观世界
刘小春

题目

从原子的视角认知微观世界

简介

在更小的尺度、更极端的应用条件下去理解并调控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是材料科学家的终极奋斗目标。本次报告将以“先进表征技术在柔性Si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为案例,展示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聚焦离子束显微镜(FIB)等硬件,支持跨学科基础研究工作的底层逻辑与发展机遇;将以“从原子尺度评估稀土净化高端轴承钢锭有效性的方法”为案例,展示球差电镜和FIB等表征技术在具体工程问题中的应用与前景。基于这两个研究案例,进而阐述一种新的材料研发思路:基于先进表征技术驱动的新材料研发。

嘉宾

刘小春
教授

长沙理工大学

刘小春,长沙理工大学金属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湖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湖南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5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2015年7月到2019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联合)国家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依次获得“葛庭燧奖研金”和“所优秀学者”支持,2019年加入长沙理工大学。2021年创办凯普乐科技,打造一个综合类材料检测与分析平台;2022年创办深圳务实研究院,构建一个科学家跨学科智力联合协同创新的研发生态;2023年在《Nature》期刊联合发表封面论文,阐述硅基太阳能电池由脆转韧机理;2024年建成长沙理工大学金属研究所球差电镜中心,装配两台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Thermo Spectra 200 和Spectra Ultra),提出“科研资源泉”理念,努力构建一个“越开放越繁荣”的科研硬件与软件应用集群。
2
硼掺杂金刚石(BDD)的制备和应用
李卫

题目

硼掺杂金刚石(BDD)的制备和应用

简介

BDD(硼掺杂金刚石)电极是一种具有高稳定性、高耐久性、高导电性和高催化活性的电极材料, 因此它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1.电化学领域:BDD电极可以用于电化学分析、电化学合成和电催化等领域。由于其优异的导 电性能和化学稳定性,BDD电极可以用于制备高纯度的有机化合物、进行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等。 2.水处理:BDD电极可以用于水处理领域,如饮用水的净化、废水的处理等。由于其良好的催化 性能和抗污染性能,BDD电极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等。 3.生物医学:BDD电极还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如生物传感器和电化学检测等。由于BDD 电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电化学性能,可以用于检测生物分子的浓度和活性等。 4. 能源领域:BDD电极也可以用于能源领域,如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

嘉宾

李卫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廊坊沃尔德超硬刀具有限公司

1991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物理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参 与制定CVD金刚石行业标准一项,专利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 进步一等奖1项、部级奖励2项,2014年评为北京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2018年评为河北省 优秀科技工作者。是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超硬材料及 制品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工晶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组织研发了新型CVD金刚石 与PCD金刚石复合刀具;组织研发了多腔室连续式大尺寸CVD金刚石沉积设备,大幅降低 了热丝CVD金刚石的生产成本,并研制成功超大尺寸金刚石电极材料。
3
金刚石FET制造方法及其应用
袁志山

题目

金刚石FET制造方法及其应用

简介

金刚石因其许多极端的物理特性,如最高的硬度,极端耐磨性,良好的力学、生物相容性、摩擦学性能以及较高的脆性断裂强度等被认为是终极半导体。金刚石场效应晶体管(FET)因其出色的高功率和高频性能、卓越的热导率、宽禁带、高载流子迁移率和快速饱和速度,在快速准确的生物医学检测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报告人概述了金刚石FET的制造方法,以及金刚石FET的表面功能化及其在生物医学检测中的应用。

嘉宾

袁志山
教授

广东工业大学

袁志山, 1987年,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广东工业大学教师发展师,广东省微创手术器械设计与精密制造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精准应用学会医工结合分会常务委员与秘书、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植入器械与先进制造分会常务委员、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brasive Technology杂志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 和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杂志青年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合作等项目13项。已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ACS nano、Nano Research、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是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等杂志审稿人,授权发明专利35项(其中转让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 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从事极端制造理论与方法研究。已开发出超薄 Si3N4 纳米孔芯片,纳米孔三明治芯片、给药微针等多款应用级芯片。
4
探索金刚石纳米针阵列:制备及其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新兴应用
史鹏

题目

探索金刚石纳米针阵列:制备及其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新兴应用

简介

近年来,金刚石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其卓越的机械强度、化学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和高导热性使其成为广泛生物医学应用的理想候选者。各种形式,包括纳米金刚石、金刚石纳米薄膜和金刚石纳米针阵列(DNNA),已经被制造和使用,表现出显著的稳定性和低细胞毒性。特别是,高纵横比和高密度DNNA因其机械坚固性、化学稳定性和良好锻造的生物纳米界面的独特组合,在活细胞操纵和分析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另一方面,金刚石材料的化学稳定性使得制备和功能化具有挑战性,这可以通过更广泛的应用来改进。最近的研究工作集中在金刚石纳米针制造技术的开发和优化上,旨在实现对几何形状和阵列布局的精确控制,并增强其在靶向药物递送、细胞操纵和生物传感应用中的功能化。该领域的一个显著突破是通过创新的制造工艺成功合成了有序的DNNA,例如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这些努力显著提高了所得纳米针结构的均匀性、可重复性和可扩展性。 利用其独特的结构,金刚石纳米针阵列已成为各种生物医学应用的新型多功能平台。通过表面的化学修饰和生物功能化,DNNA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生物界面,能够穿透细胞内部并分析细胞内分子,而不会损害细胞的完整性。此外,这些纳米针的纳米级分布使DNNA能够以空间分辨率从生物样本中收集异质信息。因此,DNNA已在多个领域得到有效利用,从靶向药物递送到高度敏感和选择性的生物传感。 在本次演讲中,我们介绍了我们在利用偏压辅助等离子体蚀刻制造高纵横比DNNA方面的持续努力,该DNNA随后被功能化和集成为各种生物医学应用的通用平台技术。摘要首先阐明了偏压辅助等离子体蚀刻DNNA制造的工作原理,然后展示了许多生物医学应用。具体来说,我们展示了DNNA在活细胞操作中的出色性能,特别是在跨多种细胞类型的高效细胞内递送、活细胞中的高通量细胞内分子追踪以及疾病模型中的时空转录组图谱绘制方面。在结论部分,我们总结了尚未解决的挑战,并讨论了DNNA促进的未来潜在应用。我们强调在这一领域继续研究和创新的重要性,以进一步释放DNNA在生物医学工程及其他领域的变革潜力。

嘉宾

史鹏
香港城市大学

教授

史鹏博士现任职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终身教授。同时也是香港心脑血管健康工程研究中心(COCHE)以及城大超金剛石及先進薄膜研究中心(COSDAF)的核心成员,香港城市大学创新学院联合教授。曾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以及高通量筛选技术的研究和系统开发,并致力于发展相关技术在神经生物学,生物电子学,脑科学等领域的应用。迄今,史鹏教授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包括Nature Material Review, Nature BME,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 JACS等国际一流期刊的学术论文100余篇,申报和获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6项。并联合创办两家生物科技企业。曾在2010年获得美国Simons Foundation基金会的博士后研究奖,荣获2017年香港城市大学校长研究奖,2017, 2019年城大优秀博士生导师,2018年世界文化理事会(World Cultural Council)优秀青年学者奖。于2019年代表香港青年科学家参加了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香港裘槎基金会联合举办的(Max Planck-Croucher)高峰会。现担任Brain Research杂志副主编,香港UGC生物学及医学学科小组专家组成员。
5
用于高通量细胞内递送的金刚石纳米针阵列
陈献峰

题目

用于高通量细胞内递送的金刚石纳米针阵列

简介

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以及基因和细胞治疗中,将外来物质和分子引入活细胞具有重要意义。细胞内递送的主要障碍是穿过细胞膜。为了克服这一点,已经开发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化学和物理方法。在这里,我介绍了我们利用金刚石纳米针阵列促进荧光探针、药物、纳米粒子和基因的高效和高通量细胞内递送的工作。特别是,该技术已被证明能够在神经元中实现极高的转染效率(约45%对商业转染方法的约1-5%)。除了应用,这项技术的生物效应也得到了研究。预计这项技术将在基础细胞生物学研究和一系列临床应用中非常有用。

嘉宾

陈献峰
教授,治疗工程系主任

爱丁堡大学

陈先锋博士现任生物工程研究所教授(治疗工程系主任),并担任爱丁堡大学工程学院产业参与主任。他于2002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并于2007年获得牛津大学材料系哲学博士学位。陈博士的研究处于生物材料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前沿。陈博士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130多篇论文,其中大部分发表在《自然通讯》、《先进材料》、《高级药物输送评论》和《化学学会评论》等领域顶级期刊上。这些作品已累计被引用9000多次(h指数为58)。此外,他还撰写了三本书的章节,并在主要国家和地区拥有12项药物输送技术的授权专利,主要是在美国。自2021年以来,作为PI或Co-I,他参与了MRC、EPSRC、ESRC和行业总计超过1400万英镑的研究资助。这些项目侧重于药物输送、DNA测序和抗菌应用,与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曼彻斯特大学和Earlham研究所等机构合作。